在青藏高原上筑起“光彩之路”

光彩项目发展成效显著 积极投身“双百精准扶贫行动” 不遗余力促进民生改善

作者: ■党艳荣

    日前,青海省会议中心的室外气温零下18度,寒风凛冽;室内却气氛热烈,温暖如春。青海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事会在这里举行。
    会上,审议通过《青海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等促进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公保扎西在接见新当选的第三届理事会成员时表示,光彩事业为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事,继续发挥光彩事业的优势,做好事、做善事、办实事,为青海的发展凝聚更多的力量。
光彩事业项目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参与光彩事业项目的非公企业达242户,实施光彩事业项目907个,累计到位资金1132102.5万元。为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青海省特色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生产、高原旅游、物流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为县域经济发展添动力,从2012年开始,青海省工商联先后成功举办了“民营企业州县行”系列活动,搭建民营企业与各州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平台。2012年4月,青海省工商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共同举办了“2012民营企业家柴达木行”活动。由省工商联组织省内外42家知名民营企业,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考察投资项目;2013年7月,在“民营企业民和行”活动中,青海省工商联组织60余家非公企业负责人赴海东市民和县考察投资项目,现场签订合作协议5个,投资金额达13.038亿元;2015年参与光彩事业丝路行暨西宁城投会项目推介及客商邀请工作,促成意向性投资项目43个,总投资142.7亿元。现场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2.4亿元。
    同时,区域内非公企业根据所涉产业和行业特点,积极在青海省农牧地区投资兴业,在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积极投身“双百精准扶贫行动”
    2016年,青海省工商联在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精”和“准”上下功夫,闯出了一条适合青海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截止到9月底,青海省共有247家民营企业与299个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以生产富硒农产品扬名海内外的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富硒产业的发展,通过“公司标准+农户种植+基地加工+市场营销”的科技扶贫模式,动员贫困村农户扩大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种植规模,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大蒜种植技术水平,培养农民种植技术骨干;利用网络和专卖店拓展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了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通过向贫困农户发放财政资金补助,订单收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发放农资等方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已建成的5000亩富硒大蒜种植基地、1000亩富硒杂粮生产基地、2800亩富硒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乐都区共和乡、寿乐镇、城台乡等8个乡镇31个村走上致富路。截至目前,该公司投入农资累计1456吨,覆盖面积1万亩,累计培训农民5000人次,直接受益群众3233户、13771人,带动905个贫困户、3802人脱贫,农民收入普遍增加,产业园辐射带动效果明显,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科技扶贫的新路子。
    第一批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协议的企业——青海安泰建筑集团公司,是乐都县土生土长的优秀民营企业。在“双百”精准扶贫行动中,集团所属海东市祥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立足贫困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子,做足做深山水、民俗等文章,做精做大“农家乐”“采摘乐”“农家宾馆”等品牌,成功地打出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好牌。与乐都区瞿昙镇的台沿村、石坡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后,公司在已建成的“海东市瞿昙国际滑雪场”的基础上,将在两个贫困村投资打造药草台文化旅游基地和高原体育运动基地,带动两个贫困村农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以发展餐饮、住宿、服务业致富,充分发挥两村民俗人文之特点,全力挖掘藏医药、传统民间酿酒、民族歌舞、民间传统射箭等民俗开发。帮助农户发展藏香猪、土种鸡、土种羊等养殖业,并帮助农户打开畜产品的销路,贫困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多年致力于青海省农牧产业发展的青海粤海农牧科技集团公司,与共和县塘格木镇哈尔干村结对帮扶后,根据该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技能状况,确定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有机枸杞种植业,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2015年10月,该公司与哈尔干村签订了种植有机枸杞的产业帮扶合同。至今,共投入资金3600万元,整合耕地荒地3700亩,培训枸杞种植技术人员180人次。哈尔干村有村民62户255人,以藏族为主,人均土地7.8亩,人均收入1800元;粤海集团通过高价流转土地,使村民地租收入人均达到3588元,通过提供就业,村民月工资达到2300元左右。2015-2016年哈尔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7600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但是单个农户无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无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矛盾,只有通过合作社等组织的帮扶,才能实现分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化解单户生产的市场风险。青海省平安县雪域金土豆营销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新型生物组培快繁技术为支撑,培育和种植有机农产品的新型农业合作社。该社与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土沟村结对帮扶后,与之签订了523亩的土地流转协议。金土豆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0元(比市场价格高2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种植芦笋、草莓、荷兰15号国际通用薯及大果樱桃等经济作物,且土地流转租金已下发给广大村民。同时,聘用村民(优先考虑贫困户)进行种植、除草、采摘、管护等田间管理,给村民支付的管理费用为每亩每年1500元。这样,一来为贫困村引进了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项目,改善了该村传统的种植结构;二来可以实现贫困户无需外出务工,在本村内自己的土地上即可实现脱贫增收的目的。目前,230亩大田芦笋、220亩草莓、50亩荷兰15号国际通用薯和500棵大果樱桃的栽种工作已全部完成且长势良好,致富的希望正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升腾……
    不遗余力促进民生改善
    青海民生问题突出,根据2012年新调整的农牧区人均贫困线2300元的标准,仍有138.36万人处于贫困线标准。广大非公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惠民生、办实事”为主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促进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卫生医疗、捐资助学、救灾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帮困力度,为贫困地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各企业以其自身对劳动力要求的特点,为劳动技能、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民族地区的下岗职工、农民工提供了丰富的、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摆脱了贫困,实现自我发展。
    各企业还积极参与“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活动,重点面向民族地区招聘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重点安置贫困地区、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在“2014年青海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上,该省共组织专场招聘会51场,有2360家民营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信息数285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9800个),签订就业(意向)协议8700人(高校毕业生3800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4610人,就业困难人员290人),
    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帮扶山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青海省民营企业还通过参与“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先后为青南牧区等贫困村累计捐款捐物8383万元,用于修建路桥和中心广场、强化中小学校和农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种养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委会办公设备等,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广大非公企业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慈善捐款、助残济困、捐资助学、公益事业、抗震救灾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用满腔的热情谱写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爱之歌”:2011年以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同心工程”“学子圆梦”等捐资助学活动,通过修建希望小学、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3195万元,受益学生近2000名;从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到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省的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通过各种途径捐赠现金及物资总计达4264.14万元;青海省江河源投资集团公司自2008年到2013年间,加大了对青南牧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扶贫捐助力度,累计捐款140多万元;青海健翔集团捐资30万元在海南州修建一所幼儿园,让牧区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青海中堃矿业有限公司捐资280万元为青海省藏区修路,捐资56万元修建乡村小学等等。在贫困的乡村,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一座座由民营企业家捐资修建的学校正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光彩项目实施后,那些走上致富路的乡亲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可以说,2010-2016年,青海省光彩会创造了不凡的业绩,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发展之路。
    光彩事业属于广大民营企业,属于所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士。我们积极投身于此,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愿光彩事业在青藏高原更加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