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减任务但即便是"力争"而不是"确保",也还是让人好奇:农业部用什么手段来"争"?即要"力争"减少多少面积、要"力争"减少的面积不种玉米改种这改种那。这么复杂的任务,能"力争"来吗?
毕竟笔者是外行。根据历史经验,我相信只要想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能否"力争"到的结果,姑且无须劳神了,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是处心积虑要"力争"的事情,它会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吗?施政,千万别演变为发号施令;发号施令难以顺畅的时候,千万别赤膊上阵、拔苗毁田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迅猛提升,不仅我们国人自己、而且全世界的人们都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之巨大,是众多国家所不具备的。
这是我国体制优势,是优势自然要坚持。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过,高效率的背后,也难免付出高代价。而且,这只有形的大手,是否在所有的场合都有这个优势?让人疑惑。
眼前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疑惑。
比如,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月4日,农业部召开全国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压减玉米面积,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再比如,证券日报报道说,1月份以来,多省份在总结2016年去产能工作的基础上,均明确了今年钢铁、煤炭的去产能目标和“僵尸企业”出清目标。作为去产能主力军,2017年央企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73万吨,且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建材和电力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开展去产能工作。此外,2017年还将完成300户“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完成500户特困企业专项治理。
对于第二个例项,笔者疑惑虽然有,但因去产能是政府的坚定目标,既然是央企,自然要听命,所以姑且想象为不成问题;地方政府能否决定央企存废?姑且设计为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授权。至于2017年钢铁产能是否真的“过剩595万吨”、煤炭产能是否恰好“过剩2473万吨”?类似的疑问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去年的“煤超疯”现象不是也没改变什么嘛。
但第一个例项想象起来困难。谁都知道,中国的农业,一直由个体农户主导,国营农场比重很有限。面对一盘散沙一样的无数的经营主体,主管部门用什么法宝统一意志,做到想种植什么农作物,农户和农场主们就播撒什么种子,而且还有具体的面积数额规定?播了种子后,又如何监督他们尽心竭力不会改变用途?
仔细从头阅读相关新闻,在黑压压的文字中,我们看到其实还有“力争”二字。只是如何“力争”,在外行眼里缺乏想象。
以前是用统一收购,但现在形势变了。据报道,今年1月,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价格原本已经随行就市了,如今收购主体更加多元化,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想由此决定供给量,恐怕难。
不管能否“力争”,反正农业部就是“力争”而已,并没有强求之意。可接着往下看,似乎还不是笔者多虑,还是有强求之意——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玉米的“调减”是从去年延续到今年的关键词,要将调减任务逐级落实,尽快分解到市到县,落实到村到户。2017年,中央财政加大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增加“粮改豆”“粮改饲”补助资金规模,将根据结构调整的任务,落实补助资金,尽快兑现到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请注意这“任务”二字。刚才只说是“力争”,似乎很谦抑、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但如今有“任务”了,而且这任务还不是可调节、可伸缩的,而是雷打不动、从上到下一直分解到市到县、落实到村到户,这样的“任务”一旦令行,如同山动。哪还是“力争”呀,而是“确保”!
调减任务但即便是“力争”而不是“确保”,也还是让人好奇:农业部用什么手段来“争”?即要“力争”减少多少面积、要“力争”减少的面积不种玉米改种这改种那。这么复杂的任务,能“力争”来吗?
毕竟笔者是外行。根据历史经验,我相信只要想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能否“力争”到的结果,姑且无须劳神了,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是处心积虑要“力争”的事情,它会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吗?施政,千万别演变为发号施令;发号施令难以顺畅的时候,千万别赤膊上阵、拔苗毁田。
这既不是杞人忧天,不仅有历史传统,而且有当今遗风。当今仍在因袭的遗风,刚刚还发生在山东济宁。说的是城管挨门挨户撕人家大门上的对联和年画,理由是怕着火。
紧紧贴在大门上的一张薄纸,都能拿出牵强的理由撕掉;如果想铲除“过剩”的玉米地、封闭“过剩”的煤矿、关停“过剩”的钢厂,处置“僵尸”的企业,又何愁找不出冠冕堂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