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实体经济须先激活民间投资
作者:
■朱小群
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依靠实体经济。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1-11月份仅增长3.1%,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下降1.2%,是2012年正式开展民间投资统计以来的首次下降。
近年来,针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国家出台了很多减税降费的政策措施。比如,去年实行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税优惠的政策年应纳税额提升至30万元,进一步放宽研发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另外,将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差旅费、会议费等纳入加计扣除范围,同时简化了审核管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从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资本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0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此外,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清单外的一律不得收费,清单内的逐步减少数量,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但是,中国实体企业仍然感觉不到减税降费的政策利好。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税负处于偏高水平,加上社保支出等,企业负担依然沉重。
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实体经济税费负担较高的问题。由于资金成本、人工成本高,利润率低,导致实体经济生存艰难,难以为继。实体经济对国家贡献很大,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应让其休养生息,明白“放水养鱼”的道理。其实,政府早已意识到企业税收负担沉重,而减税降费正在发力。为何政府2016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后,企业仍感税费负担沉重?有专家分析称,企业经营效益好时,税费负担感受相对较轻;而当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时,发现挣的钱都拿去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自然会感觉税费负担重。
其次,要加强产权保护,提振民企发展信心。激活民间投资,给民间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安全性保证,让民间主体“愿意投资”。
最后,解决了“愿意投资”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投资有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所说的玻璃门,实现公平准入。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切实抓好政策落细、落地,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解决不配套、不协同、不实在等问题,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