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无人机能飞多高

作者: ■本报记者江丛干通讯员萧梦
    “尽管无人机概念在江西被炒得沸沸扬扬,江西也具备相当的无人机发展的制造生产基础,然而,江西无人机若想达到江西航空产业在全国的影响,仍待蓄力。”
    刚刚过去的2016年,江西无人机在国内舞台甚至国际舞台频频惊艳亮相:锦州农博会,南昌中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天信)生产研发的专业型农业植保无人机“天敌Ⅱ”,全场瞩目;珠海航展,江西造国内最大吨位民用无人机霸气亮相,以能“上山下海”惊艳全场;“江西智造”无人机先后进入美国市场和非洲市场……
    数月前的一则消息,同样令人振奋:江西首次将农用无人机纳入购置补贴,其中单个经营主体最高补贴可达20万元。
    在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从科研到生产,从数量到质量,江西无人机都取得明显进步。然而,与此同时,江西无人机制造需提升水准,无人机监管及应用的不到位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渐热的无人机市场
    “江西无人机潜在市场很大。保守估计,未来的江西无人机市场年产值大概有50亿元到100亿元。”南昌航空大学(以下简称昌航)飞行器工程学院教授、江西通用航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琦表示,“但江西无人机市场的应用还不够。”
    无人机属于机器人的一个分支,还是会飞的“机器人”。从无到有,江西无人机市场在2005年就渐显雏形。2005年3月,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洪都集团)设计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江西从有人机的生产领域向无人机的生产领域的迈进。
    历经十年发展,2014年,无人机就成为了资本热捧的对象,市场逐渐升温。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资本,纷纷涌入江西无人机市场,实力却参差不齐。低到几百元的消费级无人机,高到几万、十几万元的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瞬间热闹起来,竞争不止。
    成立于2014年的南昌白龙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龙马航空),以昌航为依托,拥有数十年的行业经验,“亮剑”于消费级市场,所研制的固定翼无人机最远可飞行1500公里。去年11月,该公司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签订了无人机订单。
    而江西无人机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年,则是2016年。这一年,产品从消费级向工业级发展,并逐渐向行业应用级无人机发展,尤其是植保无人机市场,呈快速发展态势。
    落户南昌市高新区的中航天信,就是一家从事无人机系统研发、生产及服务的公司。公司自主研发的农田植保无人机“天敌Ⅰ”“天敌Ⅱ”“天敌Ⅲ”已在江西多个县区投入试点。
    记者采访得知,目前江西无人机市场分为三级,消费、工业和军用。但市场上主要以工业级别和消费级别的无人机为主。“消费级别无人机被业内称为‘高级玩具’,主要功能是航拍。而工业级别无人机多是在消费级别无人机基础上的升级。”业内人士说。目前,江西工业级无人机主要用于电力监测、消防、高速巡逻、气象监测、应急灾害、农业等领域。
    据了解,目前,江西拥有航空企事业单位65家。其中,包括洪都集团、昌飞公司、江西乔治海因茨飞机制造、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公司、白龙马航空、江西德利直升机公司、江西鸿鹄航空7家整机制造企业,洪都商飞公司、景航航空锻铸公司等34家配套企业,产业链涉及航空制造机配套,航空运营、服务,航空科研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江西是唯一一个具有固定翼飞机和旋翼机研制生产能力的省份,制造实力强,居全国第四位。
    “目前江西无人机市场很热,除了已经进入市场并推出产品的白龙马航空、中航天信等之外,不乏一些雄心勃勃想要进入这一领域分一杯羹的初创企业。”业内人士表示。而江西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设了江西通航研究院,同时,南昌市高新区已建成首个无人机量产基地。
    此外,在日前举办的首届高校科技成果校企对接会上,江西明确把通用航空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并将构建江西省一小时通用航空交通圈。这无疑为正在发展的无人机通航产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故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江西无人机行业,前景光明。从无到有的植保无人机
    一架机型小巧而功能强大的无人机,可负载5公斤的农药,在低空(2-3米)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每分钟可完成两亩地的施药作业。“我们的无人机采用智能操控,操作者通过地面遥控器和GPS定位对其进行控制。”中航天信渠道拓展部经理吴登园说。
    据了解,无人机通过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提高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施药更均匀,作业效果好。而一架无人植保机的效率是传统人工的十余倍,且成本更低。“赣东北的鄱阳、万年等农业大县都实现了无人机作业,农户对植保无人机的接受度显著提高。”中航天信总经理黄安琪介绍说。
    而据江西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15年,江西无人机数量为百余架。但去年,仅植保无人机数量就超过500架。恰是在这一年,无人机打破植保应用为零的尴尬,应市场和需求而出现,从无到有,并呈快速增长态势。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植保无人机将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
    去年,江西首次将购置植保无人机纳入补贴,出台《江西省2016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方案》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对新型经营主体购无人植保机、18马力及以上自走式(四轮)喷杆式喷雾机等两类植保机械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所购买设备资金的50%予以补助,不论购买机型和台数的多少,单个经营主体本项目最高补贴不超过20万元。
    采访中,黄安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江西5000多万亩的基本农田,植保无人机可覆盖约20%的农田,即600万亩。而每2000亩农田就需要1架无人机,测算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将达到3000架。
    而按每架8万元的售价算,这部分的销售额将达到2.4亿元。而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江西植保无人机的市场也将扩大。
    黄安琪表示,中航天信销售植保无人机才短短几个月,销量就已经达到了几十台。但因为还处于推广期,无人机还是以租赁为主。“更多的是用户提出需求,我们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施药作业。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扩大,这个市场充满潜力。”热闹过后的冷思考
    尽管有潜在的近百亿市场,江西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却没有迎来爆发式发展。目前,江西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尚处于起步到发展的过渡阶段。近两年来,虽然有至少20家无人机企业集聚南昌高新区,但受限于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基础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展平平。
    放眼江西终端设备市场,无人机是“蓝海”。但目前,江西涉足无人机的企业和创业者不少,却没有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无人机制造主要在深圳,以大疆、零度等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资料显示,去年,大疆的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占领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70%以上。而江西虽是航空资源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具备无人机发展的条件,至今却没有一家成规模、具有影响力的无人机制造企业,更不用说直追大疆了。
    “江西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很核心的技术,而是将别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聚集在一起,组装成一架无人机,然后投入市场,获得利润,属于典型的‘拿来主义’。”曾扎根江西无人机市场多年的石磊告诉记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石磊已于去年离开江西,前往深圳,“江西作为内陆城市,技术发展和人才引进比较困难,高科技发展的土壤不够肥沃。”
    近年来,江西虽先后建成无人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认证审定中心、生产基地等,江西也有一所航空大学,却没有一个以无人机为主的本科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另外,江西对中小型飞机制造业也不是很重视。洪都集团的制造能力很强,但主要生产军用无人机,而昌飞公司则是以生产大吨位无人机为主。
    随着无人机应用越来越普及,无人机的安全隐患与监管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去年5月28日,成都机场就有55个航班因一架微型无人机干扰而出现无法正常起降的事故。至今,该事故仍是待解之案。另据无人机俱乐部成员透露,操控无人机经常会出现“摔机”,而突然坠落的无人机,很可能会砸到人或砸在闹市区,引发“炸机”事故,责任却难划分。究其原因,无人机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区。
    “江西无人机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普及度不高。江西正在做无人机的通航产业,但目前省内乃至全国的管控都是一个亟须攻克的难题。”王琦说。
    王琦介绍,尽管目前我国有人机管理体系已相对完善,但作为“低慢小”目标代表的无人机却未列入行政许可范围。随着无人机企业和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潜在隐患日益凸显,而无人机的飞行活动的法律规范也缺位。
    2015年12月,中国民航局为轻小型无人机监管确立了“空中交规”——《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却没有任何的细则和办公流程,无人机监管还处在一个中间地带。而《规定》中指出,民用无人机驾驶人员应该取得相关资质才能飞行,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管理微型无人机系统驾驶员。但目前,由于考证费用在万元以上,也无明文规定要持证才能操作无人机,江西暂无人取得该类驾驶员资质。
    “尽管无人机概念在江西被炒得沸沸扬扬,江西也具备相当的无人机发展的制造生产基础,然而,江西无人机若想达到江西航空产业在全国的影响,仍待蓄力。”王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