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天津市十三届政协五次会议上获悉,天津市工商联向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据天津工商联的提案显示,“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市场主体年均新增5.72万户,民营企业年均新增2.87万户,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不断提升,俨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渠道。
但是调查发现,天津的中小微企业目前仍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原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整体生产经营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变大,转型的过程比预想的更为艰难,升级的时间比预想的更为漫长。主要表现为内外两方面:
一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中,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不具有产品的定价能力和议价能力,无法应对和转嫁上游各类投入成本(如原材料、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劳动力等)的变动和增加,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只注重眼前利益,着眼短平快项目,不愿长线投入。部分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规划,仍停留在单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人才匮乏,中小微企业创新转型普遍受到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二是资源要素制约问题:企业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和设备的依存度低,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同时,由于多数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缺乏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贷款需求又“短、小、频、急”,商业银行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银行贷款手续烦琐等原因,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成为抑制小微企业利润的两大因素。此外,政策成效也有待提高。虽然国家和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压力较大。
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商联在政协会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注重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作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进一步重视中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二是抓紧制定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以破解“融资难、盈利难、提升发展难、成功创业难”为重点,结合中小微企业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作用,实行分类指导,精细化管理,更加关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初创型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存、新兴领域中小微企业的成长。三是加强财税支持,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微企业的收费政策。采用直接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在天津市财政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那些吸纳劳动力较多,为就业和社会稳定贡献比较大的企业。尝试建立中小微企业平稳“退出”安抚政策。同时,也要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二,把加大推进企业创新提升作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科技创新关键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机制。一是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科学发展,把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共建技术中心、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结合。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改造。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及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微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