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六年关注食品安全热点
以“科技界共识”为中国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于近日在京举行。这是自2011年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6年组织权威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并梳理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主办方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提出科学建议,引起关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以及来自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50余家媒体的代表参会。
陈君石院士在《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报告中指出,过去30年中国从食品短缺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农业和食品业产业结构与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诉求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有遵循风险分析框架,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社会共治,才能稳步提升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他指出,当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但是认识不足和防控措施薄弱,病因调查水平低;化学污染方面,主要问题有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铅、镉)、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食品掺假或欺诈是一个突出问题,相当普遍,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风险交流薄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过度担心,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他认为,当前重点工作应进一步探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和合作;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原则;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完善和提高对风险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食品行业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投入,包括人、财、物;无论是政府还是食品企业,首要的是能力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认为,通过保障食品安全来维护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当前,网络食品的立法日臻完善,平台归责日趋严格,网络食品监管正在实现社会共治,如《食品安全法》的平台责任规定到细化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同时,有关网络外卖平台的监管,家庭厨房的监管,均处于立法探索中。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2016年舆情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呈以下四大特征。一是相较2015年,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下降,而以消费者教育为特征的“风险提示”增长迅速。亦显示了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正从相对被动的危机应对走向更加从容、主动的“和平时期”的消费者教育。二是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准确率大幅上升,也表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热点报道的专业性有所提升。三是热点解析的区域从过去对中国大陆的热点到对进口食品的关注度提升。这也表明,在全球背景下,守住进口食品安全的风险与责任均在加大。四是2016年的热点解析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前三位为: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对比2015年热点解析涉及到的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可以看到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体重复关注的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