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调整在华经营战略

中企践行金融与实业均衡发展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中信股份9日发布公告称,中信股份将和中信资本、凯雷投资和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特许经营商。中信股份介绍,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该交易仍有待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预计将于2017年年中完成。
    据称,中信将与美国投资基金凯雷集团共同收购麦当劳的中国子公司,成立新的运营公司。新公司的各方持股比例分别为中信52%、凯雷28%、麦当劳20%。计划2017年夏季之前完成收购。
    麦当劳曾在2015年5月宣布,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把4000家餐厅转为特许经营餐厅,而长期目标是特许经营餐厅的比例达到95%。本次交易完成后,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750多家直营餐厅将转为特许经营。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合计运营约2400家店铺,员工人数超过12万。新公司将获得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麦当劳加盟店20年的运营权。中信股份董事长常振明表示,此次合作是中信布局消费领域的一个良好机遇,也是中信践行金融与实业较均衡发展战略的又一举措。麦当劳庞大的网络和消费群体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将有助于中信业务的未来发展。预计未来5年,麦当劳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特别在三四线城市。
    经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2016年10月拆分了中国业务。拆分出去的公司接受了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等的出资。正力争通过积极引入阿里巴巴的支付服务等,提高竞争力。最近几年业绩增长持续陷入停滞的两家公司有诸多共同点。比如都是在1989-1990年进驻中国的老牌外资企业,在当时的中国,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存在新鲜感而且本身的竞争也较少,因此一举扩大了门店网络。伴随中国经济增长,麦当劳和肯德基一直被视为“富起来的象征”。
    然而,在之后发生的两个问题引发了顾客的不断流失。一是对“食品安全”应对不力。2014年7月,两家公司的食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使用过期鸡肉一事被曝光。发绿的鸡肉在电视上被大肆报道。这一事件后,两家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减少。二是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嗜好趋于多样化。
    中信股份表示,消费需求将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次交易是中信布局消费领域所跨出的切实一步,也是中信践行金融与实业较均衡发展战略的又一举措。同时,与麦当劳合作也能更好地发挥双方业务的协同效应。
    提到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快餐行业,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和麦当劳公司堪称巨头,2015年这两家公司合起来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38%。由于消费者渴望一品美国风味,百胜旗下的肯德基连锁店和麦当劳长期保持大规模增长。
    这些不利因素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对百胜和麦当劳的中国业务兴趣不太高,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在竞标者拒绝其估价和条件后,百胜将少部分股份出售给中国伙伴的计划似乎被搁置,而麦当劳的几个潜在竞标者也因为严苛的交易条件打了退堂鼓。据说百胜集团已拿出在华业务20%的股权,计划在年底前以20亿美元的估值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上市。据说这也是麦当劳为其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定下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