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和变化

作者: ■许泽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当前中国经济的重点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顺利转换接续。2016年,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有限,企业授信面小,授信额度低,融资成本较高,信贷产品单调等问题,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双创事业发展。新的一年,在创新事业上,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开发式创新的同时加大探索式创新投入;其次,打破过去政策主导创新的模式,更多的创意自下而上,发展新型智库,加强协同创新,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在组织模式、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第二个变化,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高精尖化。过去,“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造成的“供需错位”,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增长的障碍。新的一年,想要实现中国经济稳增长,就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的质量和范围,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农村,最大范围内压缩过剩产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发展高精尖产业。
    第三个变化,简政与放权并举,为企业减负。简政放权的目的是减轻企业成本。新的一年,政府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大幅削减政府性收费,并通过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依法行政减少由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投资经营损失。在中小企业上“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第四个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用全球视野解决供给侧问题。一方面,国家在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合,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将过剩产能转移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下,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运用全球视野,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古语有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17年,经济发展的这种新变化,从需求侧转变为供给侧,从产业链到价值链,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为2017年经济增长提供加速度,中国经济的复苏有了新动能。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是“平衡”,包括风险收益平衡、流量存量平衡、规模效率平衡。国家性质的供给侧改革带动了区域性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国有经济、非公经济在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从相互竞争到共同进步,逐渐发展成为“共赢”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鼓励企业创新,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的质量。2016年,91金融协助北京市工商联开发“金融服务小助手”APP,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覆盖全北京的中小企业。通过整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贷款信息,用互联网与数千家金融机构匹配,在创造规模效益的同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北京市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动能和新路径。
    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两者的创新能力互补,相互促进。2017年,众创空间的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过去,众创空间只是输血为主,承担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成本,造成部分众创空间盈利能力不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众创空间不仅提供物理空间,还提供知识空间,孵化空间,提高中小企业的造血能力。
    随着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落地,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推动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政府、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推出了PPP等新的合作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相关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体制机制整体创新和完善。
    中国经济已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障碍。金融服务小助手APP等实践,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产品特点、资金实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新的投资领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