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改善新常态下的企业融资环境
作者:
■黄勇
在经济新常态下,融资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开放创新为动力,以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为重点,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融资成本低、服务效率高、开放程度好的融资环境。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主体建设,完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结合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建设,推进贵安新区新型金融机构建设,组建新型金融体系,积极建设新型金融试验区。积极开发针对“三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保险市场,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动科技保险、工程保险发展。加快组建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打造优质地方金融机构品牌。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发展地方小型非营利性银行,定位服务初创期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巩固提升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巩固提升科技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规范发展转变。支持现有产业融资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创建新的产业融资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统一的融资租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金融仓储等地方金融组织;建立各级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移动金融业务、大数据金融业务发展,加快推进数据资产化进程。
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投融资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切实改善信用环境,继续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一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氛围和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金融市场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增大其担保能力,持续规范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的经营行为。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行为。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加强和改进监管手段,注意防止金融风险跨业、跨市场转移,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加快“金融引智”工程,构建一批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队伍,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