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开启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王立彬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一环,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是粮食流通领域要打的一场硬仗。针对粮食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大问题,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日前在此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徐鸣表示,高库存体现了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总的看,我国粮食形势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流通能力显著提升,为粮食工作提供了宽松环境。但高库存、供需结构不匹配,成为新的严峻挑战。
    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8613亿斤增加到2016年的1.2325万亿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流通上“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压力沉重。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财政负担重、资源浪费大。
    2017年,加快玉米“去库存”。这是粮食行业贯彻“三去一降一补”最重要任务。配合做好扩大燃料乙醇产量和使用区域工作,要深入研究探索消化玉米库存新门路。加大力度支持玉米加工转化。加快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鼓励多元主体收粮,鼓励企业和农民多存粮,努力减少政策性库存增量。协助有关部门在鼓励加工产品出口,把握好进口,坚决打击走私。沿海沿边省份粮食部门要引导企业多用主产区的粮食,保持和增强主产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徐鸣认为,从流通看,受流通现代化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1倍多。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三高”有效化解,是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在国际粮食市场数次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扭曲,粮食流通环节“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问题突出。
    去库存、降成本需要通过改革来实施。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改制步伐,积极稳妥有序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支持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目前粮食流通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在于供求结构性失衡。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很小,简单地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尤其行不通,必须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矛盾、破解难题。
    徐鸣表示,供需脱节是粮食问题的最大“短板”。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广大城乡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吃得饱”,而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但是缺口很大。“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自从国家粮食局提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后,各地积极推进。山东、湖北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000亿元,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8省超过千亿元。各地积极推动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山东涉粮企业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湖北的“荆楚粮油”经过几年发展,品牌效应开始显现。西安爱菊、天津聚龙、上海良友等一批粮食企业集团“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