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芯国产化凸显核心技术价值

作者: ■江德斌
    据报道,太钢集团耗时5年终于生产出了"中国制造"的圆珠笔芯。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事实上,圆珠笔芯的技术攻关早已突破,但受困于材料和制造设备,一直无法投入大规模生产,导致技术停留在纸面上。前不久,董明珠在接受访问时,亦曾公开回应过“圆珠笔赌约”,为何未能做成圆珠笔芯制造设备,“没有做成不是因为我做不成,是因为他们的材料我没有。”此次太钢集团的技术突破,则是生产出了笔尖钢,也就是完成了材料技术攻关,从而为国产笔芯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如果严格来讲,下一步则是制造设备的技术突破,才是真正完成国产笔芯的完全国产化。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量巨大、价低、利润薄。我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我国每年生产近40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平均下来,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只能赚不到1分钱。
    可见,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在材料和制造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就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从而重新划分利润分配格局,实现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道理不仅局限于圆珠笔,在所有的产业都适用,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就永远依赖于他人,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或者将市场拱手让出。而核心技术是产业的顶端秘密,不可能随意授人,要么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要么自主研发突破,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目前我国在很多产业都做到世界前列,但只是数量上的优势,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普遍落后的困境。诸如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高端摄像头、高端电子元器件、芯片等,均需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亦造成我国企业长期受到压制,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事最廉价的环节。而在国内生产制造成本逐渐上升之际,产业必须走升级道路,进入更高端的环节,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圆珠笔芯国产化的突破,对其他产业也是激励,提振国内企业信心,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假以时日实现突破,从而摆脱低端恶性竞争,奠定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