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鼓励 民企态度积极

民资进入商业航天迎来“小阳春”

作者: 【记者王洋28日北京报道】
    日前,国务院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与上一版本、5年前发布的《2011中国的航天》不同的是,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在该版白皮书中有了更清晰、更突出的角色定位。在继续明确“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体系”基础上,强调进一步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航天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发展商业航天。
    新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出中国航天对民间资本开放的诚意。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商业航天空前力度推进,是2016年以来的世界航天日益呈现新的热点。关于卫星的研制、核心配套产品的研制、应用、服务等各领域,都欢迎鼓励国际、国内各种资本投资。
    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比76%,总计2460亿美元。而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14美元的回报。据此推算,全球航天产业每年可带动产生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多位业内受访者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但与此同时,商业航天毕竟是高技术、高资本门槛的领域,企业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储备以及市场需求。
    据了解,商业航天或将进入更深层次“拥抱”多元化资本的轨道。航天产业商业化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未形成“面”上乃至不同企业连成“线”的产业集聚。但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依靠多家商业化运作平台、多个明星创业项目的全新设立,中国商业航天完成了初步的“散点突破”。一方面,“国家队”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成立商业化运作平台;另一方面,“民间队”伴随着多家企业、创业团队的入局而初现雏形,珠海上市公司欧比特是成熟型企业的代表,而零壹空间、天仪研究院等创业项目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则印证着民间资本对“太空经济”的热衷向往。
    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认为,2014年以来的系列政策,正在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政策面被认为是直接导致2016年商业航天“小阳春”的关键因素。
    2014年11月,国务院60号文即《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重点工程之一即为“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包括商业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线。
    在珠海欧比特集团副总经理武立忠看来,民营企业从事航天活动此前“活得并不容易”。原因一是因为航天领域以往由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切入产业链并不容易;二是以往在航天领域,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审批和管控比国企“高很多”。
    关注航天领域的粤科金融集团投资经理周勤勇表示,以往民间资本投资航天板块有个不易解决的问题:许多航天企业属于军工板块,有许多涉密的数据,并不会提供给股东之外的主体,而商业化运作的创投基金做尽调又需要企业提供数据,这种矛盾现象往往会使得生意谈砸了。但在政策的鼓动下,这种情况有所好转。
    他同时表示,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萌芽阶段,许多企业并没有完成必要的技术储备积累,研发攻关难度大。基于商业的逻辑,更好贴近市场需求的策略是聚焦航天技术的成果转化和行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