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肉变牛肉”是自砸招牌

作者: ■白墨
    在北京汉丽轩烤肉店里,牛肉是最受顾客欢迎的,顾客只要花49元,就可以不限量地享受牛肉卷和酱汁牛肉。不过,湖南经视大调查记者最近在一家当地的汉丽轩自助烤肉店卧底,揭开了自助牛肉背后隐藏的秘密。该店工作人员坦然地告诉记者,这家店里的牛肉是用鸭胸肉做的。
    像“热狗”没有狗,“琵琶腿”没有琵琶,“老婆饼”没有“老婆”一样,在汉丽轩烤肉店里,牛肉不是牛肉,而是鸭大胸。虽然我们常说“诚信是立业之本”,但仍有类似汉丽轩烤肉店之类的商家心存侥幸,意图耍“小聪明”蒙混过关。如此失信经营的结果,无疑是自砸招牌。
    审视“烤肉店鸭肉变牛肉”的黑幕,我们不难发现,该店经营者这是在“打擦边球”,甚至已经涉嫌欺诈消费等违法。他们认为消费者看不见,而且认为反正都是肉,切细了、剁碎了,消费者也可能吃不出来是什么肉。但殊不知,牛肉和鸭肉,两者虽然都是肉,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更何况消费者并不傻,迟早会感觉到不对,而后势必会“用脚投票”。经营者为了短期的利益,可能节省了成本,但却损失了“回头客”,散了人气,甚至毁了名誉。这明显是一种短视的经营行为,也是不诚信的经营方式。
    想必经营者也很清楚“鸭肉冒充牛肉”的严重后果,但他们依然敢铤而走险,笔者分析,主要是商家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光。即使商家一时半会盈利颇丰,但终究不会走得长远。依笔者看,各级执法部门还需加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迫使其遵守法律,重视消费者权益与利益;另外,也可用社会征信体系综合评定等办法,为一些经营者,再上一道“紧箍咒”。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更是大于天。但受利益驱使,一些商家眼里,难免是“利润大于天”的。这就要求,企业商家本身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经营。除此之外,职能部门的监督、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因为仅靠企业商家的自律并不现实,还需有“外力”的作用。如此,才能补齐商家良知上的“短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