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为什么走 富士康为什么留

作者: ■王义伟
    
    周末闲来无事,替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算了一笔账。
    (1)当地时间10月7日,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兴建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竣工投产,雇佣2000多名员工。笔者设定员工数为2000人。
    (2)根据《华盛顿邮报》10月27日的报道,这家工厂的工人起薪为每小时12美元。笔者设定这家工厂所有员工全部是时薪12美元。
    (3)根据盖洛普2015年的调查,60%的美国人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大部分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人是领取固定薪水的人。据此,笔者设定福耀在美国的这家工厂,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
    (4)美国的公众假期是12天半。笔者设定为13天。
    (5)2016年12月18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是1美元兑换6.95元人民币。
    以上5项综合得出数据,福耀在美国的这家工厂每年的人力成本是3.29亿人民币。当然,这个数字一定是估算少了。
    这是替福耀的老板曹德旺算的大账,其实算个人小账更直观。以每月工作21天每天8小时算,美国工人在福耀这家工厂的月收入是14011元人民币起。
    当今中国,有哪家工厂的工人,月薪是1.4万人民币?福耀在中国的工厂,工人的月薪能达到1.4万人民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曹德旺宁愿忍受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也要到美国投资办厂?
    有一个官方的答案。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曹德旺说,福耀1995年进入美国市场,很长时间内,福耀在美国的发展以贸易为主。现在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美国政府支持制造业回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在美投资建厂已成为福耀在美发展的最佳选择。
    曹德旺的这个说法是有数据支撑的,据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徐辰介绍,中国对美投资近年来增势迅猛:2015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总额为157亿美元,2016年仅上半年就已达184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300亿美元。中美经贸合作中,双向投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经商参赞周善青也说,福耀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互补性,只要双方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可以实现双赢发展。
    除了官方的答案,还有一个答案,据说是曹先生说的。笔者觉得,这个说法即便不是出自曹先生之口,也是模仿他的口气说的。这个说法是: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占到总营业额的40%,乍一看,确实比较高。但是,制造业的税负却更少,只征收所得税,光赋税就能省下一半。还有,美国能源也比中国便宜,天然气价格只是中国的1/5,电费是国内1/3,水费连1/3都不到。而且,还没有过路过桥费用,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最关键的是,办个企业不用像在国内一样请客送礼,看上级领导脸色办事。所以,综合考虑起来,在美国办企业还是合算的。
    这个说法,也是很有说服力的,而且和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日前在中华工商时报年会上所作的报告互相印证。
    根据周教授提供的权威数据,在美国办厂,企业的负担是比较轻的,这从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结构中就能看得出来。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收入中,来自个人所得税的部分最大,为48.8%,其次为社保税,36.1%,第三才是企业所得税,11.8%。与美国相比,周教授将中国有关部门向企业征收的税费称为死亡税率,意思是如果企业真的按章纳税,就会濒临死亡的边缘。
    福耀在美国的投资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还难下结论,因为工厂开工还不到3个月。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曹德旺几乎每个月都会乘私人飞机到美国的工厂指导工作,他与美国人的沟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沟通方面的障碍,他也感到很无奈:“有时候我会沮丧得快要昏过去。”
    与曹德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郭台铭,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多次公开表态,希望郭台铭将苹果手机生产线搬回美国,对此,郭台铭不置可否。
    而业内的分析大多认为,郭台铭将苹果生产线转移到美国的可能性极低,原因有两个:第一,美国人力成本太高了;第二,围绕郭台铭的工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零配件供应商群体,如果搬迁回美国,这个配件群体也得搬过去,而这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郭台铭应该不会把苹果厂转移到美国去,至少目前不会。
    对于福耀在美国的投资,笔者是持坚定的支持态度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才能成为全球性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强。而富士康的留,则更值得肯定,这里面不仅仅有成本的因素,有供应商链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富士康的100万员工,涉及着100万个中国家庭,这个太要命了。
    祝福这两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