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已经正名登堂险资“妖精”还在“洞”里
作者:
■李富永
继不久前面对部分保险公司代表人物大动肝火后,18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又发脾气了。不过这次发脾气,台下的大部分听众并不紧张,因为挨骂的只是少数害群之马,而他们大多数,则沐浴在被刘主席“招安”后的春风中。
刘主席这次发脾气的场所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第六次会员大会。为什么刘主席这次发脾气,场下没有面面相觑“人人自危”的压抑,反倒是弹冠相庆、如沐春风,并对刘主席的讲话报以雷动掌声?
原来,与上次的约谈会给险资敲警钟的目的不同,这次刘主席莅临大连商品交易所第六次会员大会是为期货行业正名打气的,是为这些经纪人说好听得话。刘主席发脾气斥骂的,只是他们当中个别的违规者。
期货行业需要正什么名?经纪人们渴望听什么知心话?
需要正的是“投机倒把”之类的歪名,渴望听的是于国有用的肯定。
这是因为期货这个特殊的行业,虽说在法律上早已没有任何阻碍了,但对国家监管人员而言,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相应的政策环境也很脆弱。对社会大众而言,一直以来更是误解深重,长期以来无形中被戴上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尤其是乍看上去,这个行业同样是玩弄“虚”把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场开会的人,没准会心里嘀咕:他们是否是刘主席第二次呵斥的对象?
期货行业身处的环境,是一个外界对其仍显陌生的世界。虽然法律上没有障碍了,但在人们内心深处,仍难免将信将疑。因此外界需要时间对其观察,而期货行业也需要以自身的良好表现为自己赢得清誉。
而期货行业最近就以实际表现冰释了全社会的疑虑。今年,以煤钢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波动十分剧烈。在这种情况下,期货交易所主动配合监管层和协同应对,果断采取措施,成功防范了过度投机和市场操纵,维护了市场平稳运行。这给国家领导留下了好印象。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期货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豆粕期权、白糖期权,终于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放行,可以想象期货界市场一片鼓舞的情景。毕竟,争取了多年一直没有音讯,今朝终于“柳暗花明”、修成正果。好消息随着刘主席传进了会场。
正如刘士余主席所言,这“充分体现了去年股市异常波动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秩序的肯定,对我们这支队伍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稳步前行的一份肯定”。
对期货行业的功能,刘主席指出,中国正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体量上说,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期货市场的总体质量、体量、效率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国际经济地位并不相称,所以期货市场的各位同仁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期货市场,肩负起我们的使命,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期货市场发展教训经验规则,从而让中国期货市场规则更好融入国际市场,进而形成被世界所接受和中国经济体量相适应的自己的制度和规则。
说来说去,一句话概括:期货不是投机倒把了。期货不是了,谁是?保险是?谁都没有这样说。
但依国人“信人不信法”的习性,一旦监管层发出雷霆,难免不会被误解为“天塌了”。比如《中国保险报》,就有庄重的社论,题目是《险资不是妖精,稳定的资本市场必有险资做基石》。
谁说险资是妖精了?刘主席也没这样说呀,刘主席也不是这个意思呀。刘主席呵斥的是一些险资企业拿保险人资金投机频繁炒作、高杠杆借钱、质押股票等等将风险转移到保险人头上的种种行为。这类行为即使法律没有禁止,也明显不道德。如果说国人只信人不信法、一味察言观色的话,监管层面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颜色呀。
很有趣,《中国保险报》作为保监会的机关报,所表达的观点与保监会并不一致。近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发话了:绝不能让保险机构成为众皆侧目的野蛮人,也不能让保险资金成为资本市场的“泥石流”。中国保险的言论,难得体现了言论自由,但不是在恰当的地方体现。
险资增持和举牌上市公司,法律原本并无禁忌,但其不能利用法律的漏洞。你只说为投保人赚钱,那么股市投资人的利益就可以不管不顾?你猛兽出击一样抓着上市公司,到手以后把股权质押,已经玩悬了。接着,你拿到钱又猎捕另外第二、第三个公司,然后再次质押股权,玩的是超级赌博,赌的是你赚钱,而赔的是他人的血汗钱。一旦其中一个环节脱链,整个赌局全面崩盘,让许多人陪你跳楼。
即使类似恒大的大资金短炒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小投资人被大庄家绑架上过山车,即便没伤,也惊魂失魄。
现在,刘主席发飙了。别看他凶,其实凶的是那些玩连环套的妖精。刘主席的飙是发了,你们的猎物却仍抓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