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的是,商业模式还未得到验证,摩拜单车引以为傲的“4年免维修设计”的专利单车却有可能倒在国民素质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橙色的摩拜单车铺满北上广深的大街小巷,摩拜单车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被偷被盗、随意停放、违规停车、加装私锁、二维码被毁、车身遍布小广告等人为破坏问题让摩拜头疼不已。
摩拜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比较乐观地看待这件事,他表示,没有人会坚持不懈地干破坏他人财物的事,他相信通过技术和公众监督的力量,这种情况会慢慢减少。
事实情况确实如此。
据了解,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和征信机构开展了合作,用户的信用数据将被纳入前海征信的个人征信系统,恶意滥用、损毁甚至盗窃摩拜单车的行为将影响其征信记录。
与此同时,一批热爱公益、热爱骑行、支持绿色出行的志愿者或意见领袖也积极在线下、线上热心于维护共享单车的秩序、阻止和反对故意损毁单车的行为。
对都市人来说,公共交通不能抵达,出租车既不划算又堵车费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确实是理想的选择。瞄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的火速走俏说明市场愿意为它买单。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曾表示,从公交城市和单车城市的发展可以预计:上海的城市人口有2500万,以每3人每天有1人使用自行车、每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使用率10次计算,这就需要有80多万辆共享单车。
但是,城市是否需要如此大规模的共享单车依旧值得商榷,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激增,目前共享单车的骑行道路、停放、管理等基础设施面临大考。
传统公共自行车的有桩模式,虽然管理维护方便,但受制于站点,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市场的共享单车大多无桩,相比传统的公共自行车更加自由,但也带来找车难、违停多、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很多鼓励自行车骑行的国家从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为骑行者提供了便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荷兰、丹麦、德国3个国家率先建设了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和路边自行车道,并完善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使骑行者能够安全通过。
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非机动车道,才能支撑起共享单车的安全出行,但如今机动车高度增长的中国大都市早已不同于二三十年前,甚至使自行车出行成为最危险的事。尽管共享单车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绿色出行相一致,政府可以帮助共享单车解决很多基础设施问题,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道路资源有限,不太可能在每条马路上都开辟非机动车道。
与此同时,停放这些共享单车也需要大量的空间,而共享单车上下班高峰时间使用多的潮汐性,导致很多共享单车经常处在闲置状态时,而白白占用了道路空间。
正是因此,部分业界人士认为政府对共享单车应当保持冷静,不能过度追捧这一尚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政府既不应当过度干预企业行为,也没必要帮助企业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政府会变成企业的“背书”,使得共享单车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不能得到客观看待和解决。
而对于那些共享单车创业公司来说,共享单车数量越多,意味着运营品牌的维护难度也越大。如果维护跟不上,那些被风吹雨打损坏的单车,不仅影响城市的景观,对企业形象也是断崖式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