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如何惊动世界

作者: ■本报记者程武

    2016年即将行驶到终点站。在这一年,创新成为讨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核心命题。以腾讯、华为、中车为代表的多家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表现抢眼,在某些领域,中国企业已经从创新的跟随者,逐渐走进无人区,走到了创新的前沿。“中国式创新”引发西方媒体频繁关注与热议。向东方看、向中国学习,在西方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概念。
    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举办,腾云智库和社会研究中心参与的中国式创新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各路学术大佬就以下主要问题开展了智慧交锋:究竟有没有“中国式创新”?如果有,“中国式创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和内涵?如何评价“中国式创新”在驱动中国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创新之路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保证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创新驱动?
    中国创新为何受到西方热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认为,之所以中国创新今年来被西方广泛关注,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中国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此竞争、产品出口等影响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发展指数,我国从2000年的38名升到今年的18名。
    二是中国科技投入快速成长,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普华永道的全球创新一千强企业中,我国有30家。
    三是中国的创新产出不断提升。全年,现在每年新增的专利授权量1/3在中国,每年的申请量,2/3在中国。
    四是中国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移动技术处于世界前沿,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是中国在引领世界。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式创新的特征主要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后发展国家必须要学习的,包括16个重大专项,还有外商投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大量的吸引外资,实际就是引进外国技术进来。
    集成创新是中国式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低成本是其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取得并非紧紧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需求导向是中国式创新的关键要素,中国市场这么大的规模,给企业实验失败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专家在发言中指出,源创新不够是中国式创新的美中不足:从一般概念中的创新的角度来讲,看不到中国创新,因为一般讲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但是经济学上的创新实际讲的是生长函数的改变,改变生长函数,创造价值就可以了。在我国,能看见的创新太少了。
    胡志坚认为,中国式创新的路径将转向依靠科技为基础的创新,随着科技投入、资本积累、技术积累不断上台阶,再加上成本的上升,企业必须创造更高的价值才能付得起工资,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需要更多的积极性创新、变革性创新、颠覆性创新。
    【记者手记】中国式创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强化与发生分化,包括适者生存、强者生存。中国式创新要素、市场获取已经走向全球化。
    中国式创新变得更加全面、集约、绿色和包容,创新引领还有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以怎么样对创新进行治理是一个新的课题,不能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
    此外,中国式创新的制度环境正在不断改变,怎么由以前的普适性政策向功能性政策改变。我国多年来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国产业政策怎么更加有针对性,或者对创新的能力提高、竞争力提高更加有帮助,则是未来的挑战。
    中国式创新整体仍处于渐进式追赶过程当中,个别方面也是并跑、领跑、跟跑并存,在一些领域中国企业已经领跑。我们面临非常好的创新环境,如果全中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精神爆发出来,则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