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青委会:小荷才露尖尖角

作者:
    商会平台从无到有、年轻一代汇聚往来、抱团发展初见成效、成长动力后劲十足……渝北区青委会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嬗变,也让“商会五年规划”逐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图景。
    “渝北区青委会成立于2014年,当时在重庆可谓是拓荒者,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复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会长毛鸿杰回忆说,商会成立之初的46名委员中,既有白手起家的创一代,也有执掌企业的创二代;既涉及餐饮养殖等传统行业,也涵盖网络科技等新兴产业。委员们成长环境不同、专业领域多样、兴趣爱好各异,如何把他们凝聚在商会周围?这让初出茅庐的毛鸿杰有些茫然。
    “既然无前例可循,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毛鸿杰从青年企业家的需求出发,立足商会工作职能,明确了“活动不断,人气才不断”的工作理念,搭建会员管理部、经济发展部、法律服务部、财务工作部、联谊活动部和秘书处“五部一处”的组织架构,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入会条件和审批流程……
    就这样,毛鸿杰从零起步,边干边学,“商会5年发展规划”的脉络在他的头脑中日益清晰:第一年,强化感情交流,让会员们成为一家人;第二年,加深产业了解,彼此学习借鉴;第三年,立足经济发展,加强心智沟通;第四年,围绕集群壮大,定位合作项目;第五年,深入互帮互重庆市渝北区非公有制经济
“守法诚信,创新发展”系列报道助,实现抱团共赢。
    “思路对了,路就好走了”。青委会围绕5年规划,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合力,举办“走进会员企业管理论坛”、“文体俱乐部”等品牌活动,组织会员走进朗萨家私、帮豪种业、德恒律所等优秀企业,开展素质团队成长、股权激励机制、法律维权等专题学习。用毛鸿杰的话说:“活动用可知可感的身边故事代替了空中楼阁式的说教,用面对面的互动补足了单向被动的灌输,用脚踏实地的商场实战延伸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维度。”
    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青委会成员们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入会前,部分会员谈论的多是赚钱、跑车等物质类话题。加入青委会后,产业发展、爱护家庭、锻炼身体成为主流声音。看到这些变化,毛鸿杰颇感欣慰:“现在商会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周边环境更加清朗”。
    “大家伙在关系更加密切的同时,产业互动也愈加紧密。”谈及商会抱团,毛鸿杰自信地说,青委会创新采用了1+N抱团发展模式,分行业成立了一个“龙头企业+多个中小微企业”的抱团小组,目前青委会邀请8名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资深企业家作为导师团,形成了“1名导师+1个龙头企业+1个行业企业”的培养模式。“部分会员已经提前跨入了5年规划中的抱团发展阶段,大家小范围抱团推出的雨果成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叶烧哥主题串串等众多项目,已经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会还着力加强会员社会责任理念教育,让大家深入理解渝商精神的深刻内涵。”每逢传统节日,商会都会组织会员看望老一代企业家、慰问困难老党员、关爱福利院儿童,让渝商精神得以彰显、创新和升华。此外,青委会还引导会员弘扬光彩理念,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毛鸿杰掰着手指细数每一个感人故事:阿兴记产业集团10年如一日,累计资助100名渝北大湾贫困学生圆梦大学;远大印务成立帮扶残疾人的“远大爱心基金”,捐资捐物100余万元;朗萨家私打造“和谐职工之家”,解决职工的“菜篮子”和“被窝子”问题;睿诚实业吸纳下岗职工、安置残疾人200余人;五谷地农业开展“阳光关爱计划”,资助西藏昌都地区的困难儿童……
    两年多的时间里,渝北区青委会一直围绕着“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做着思考和探索。如今的她已经发展会员72名,率先在重庆主城区青委会中成立了党支部。就在垫江区工商联和主城各区青委会等友好单位纷纷前来学习取经的时候,她将又在5年规划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