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工问题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作者: ■汤嘉琛

    表面上看,廉价童工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中国服装之都”的繁荣——服装加工行业的利润很薄,需要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拼产量,用降低用人成本的方式赚利润。正是童工的血与泪换来了整个行业的繁荣。事实上,不单单是常熟,也不单单是服装行业,广东、福建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多多少少存在童工问题。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讲,使用童工都必须被谴责。但是,谴责之后呢?或许卷入舆论风暴的工厂会被处以罚款,童工会被送回老家,但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故事——工厂很可能等风头一过继续购买童工,那些被送回老家的孩子要么只能重回贫穷生活,要么会去别的工厂“再就业”。
    一直记得,两年前深圳一家电子厂被曝非法使用童工后,那些来自大凉山的孩子们拒绝被解救的理由——“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如果围观者将姿态放低,或者去西部贫困地区走一走就会知道,每个童工身上都背负着城里人很难理解的艰辛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早一点儿出来打工赚钱,可能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如果把视线拉长一点儿,童工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广大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初中没毕业就拿着假身份证到了沿海地区打工,早早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如今很多人觉得童工现象触目惊心,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很多贫苦孩子仍像十几年前一样在“拿命换钱”。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很多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围观者热衷于给出各种药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呼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贫困孩子入学。可问题是,这些建议要么只能管一时,要么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访时完全不信“读书改变命运”那一套。
    坦白地说,对于如何解决童工问题,我也给不出多么高明的意见。我只是隐约觉得,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至于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