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经理人“阵亡”启示录

作者:

    职业经理人的立足之本不是老板放权,而是构建老板和团队都满意的一种合作关系,并依靠团队业绩说话。老板也需要站在经理人角度思考,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近日,年初才离开黄鹤楼酒业的知名职业经理人贺恒辉,已经任职华泽酒业集团执行总裁、办公会成员,全面主持相关工作。此消息一出,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关注。
    从2013到2016三年多时间,贺恒辉已经经历四特、河套、黄鹤楼、华泽四任东家。然而,他并非个案。2012年酒业进入深度调整以来,曾经风光一时的酒类职业经理人队伍就动荡不断,不断爆出经理人连续离职出走的消息。较为著名的有“西北少帅”刘敏,辗转西凤、万基、皇沟、浏阳河;被誉为“并购高手”的路通,从金六福转任丰联酒业总裁,两年后执意离去,给业界留下诸多遐想;而曾在高炉家操盘,历经银基、进入茅台赖茅酒业负责营销的知名职业经理人侯林辉,最后也“挂冠而去”,加入安徽百川。
    在百度中输入“酒业离职”词条,马上会呈现14000条检索结果。一时间,酒业职业经理人迷失方向,酒业操盘手集体“阵亡”说法甚嚣尘上。
    归纳离职原因,除少数确实是公司内部调整及个人另有发展外,大部分都因为企业内部市场、销售、管理、人际关系等引发的职业经理人“出走”,酒业调整期,酒业经理人群体同样进入转型频发期。
职业经理人阵亡“五大”死因
    如果将酒业职业经理人从企业离职出走比喻为“非正常死亡”,盘点其死亡原因,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老板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起来,酒企职业经理人在企业“阵亡”主要以下五方面原因。
    价值差异理念不同
    老板挑选职业经理人往往是看过去的履历和销售业绩,经理人挑选老板也往往看平台和职位薪酬,但是如果价值观不同,双方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展方向认识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一拍两散是迟早的事。
    有媒体报道,由于对白酒产业认识不同,对跨行业产业并购思路、途径、回报等存在差异。如路通主导并购之时,正是白酒行业繁荣顶峰期,收购标的价格较高,行业下行之后,投资人马上面临较大的投资回报压力。由于双方对产业并购的基本判断和出发点就存在较大分歧,加之短期业绩达不到并购方要求,这也导致了双方最后“各走各路”。
    业绩难看销量落空
    职业经理人空降企业,销售业绩是生命线。可以说,老板选择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有成功操盘的记录。贺恒辉从四特离职,有媒体报道其和四特主要领导在业绩要求上未能达成一致,对方要求完成70亿任务,产生分歧后,贺恒辉认为企业开始限制其权限。从四特加盟河套,河套也是看重其在几年之内将四特从十几亿做到五十亿的能力,执掌河套不到两年,贺恒辉没有重现四特的辉煌。辗转黄鹤楼,其主推的陈香系列产品也未能大红大紫。
    客观评价,职业经理人未能重现销售辉煌有诸多原因,但是顶着明星经理人的光环,如果业绩难以兑现,老板肯定会经历较大的心理落差,加上沟通不当,就可能相互抱怨,要么经理人出走,要么老板换将。
    有过多家白酒企业操盘经历的酒业专家肖竹青表示,酒业调整期,酒企业绩都下滑严重,作为管理层是负有一定责任;另一方面,在经历过去十年辉煌期的高管们也有激流勇退的想法,加之部分酒企股权面临变更的局面,导致酒企高层人事变动更加频繁。
    体制难融水土不服
    从类别上看,酒类企业分为外企、国企、私企等多种类型,体制差异极大,企业文化也有天壤之别。一些在民营企业司空见惯的做法,在国企就格格不入。而一些在国企顺理成章的事情,在私企未必行得通。
    啤酒行业知名职业经理人侯孝海,曾经从央企华润转投一家民营企业任总经理,数月后便“撒手而出”。据称在该企业总经理说话往往没人理会,因为这是一家家族化企业。另一位知名职业经理人侯林辉,也辗转高炉家、银基等多家民营企业,进入国企茅台旗下赖茅负责营销,据说也是体制难融,水土不服而转投他家。其间是非曲直我们姑且不论,但是阵亡在体制排异、水土不服的职业经理人实在太多。
    人际关系平衡能力
    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多半负责营销、市场等职位,在内部并不具备一言九鼎的权力。需要企业其他部门的支持。这就需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和老板的关系才能开展好工作。有“西北少帅”之称的刘敏,曾经从西凤股份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愤然出走,据媒体报道与内部关系不畅有关。处理人际关系,很难说谁是谁非,但是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不会搞人际关系,缺乏平衡各方的能力,职业生涯也难以持久。
    定位失当薪酬纠纷
    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对自身定位一定要把握准确。由于很多人是“空降兵”,顶着昔日成功的光环,老板可能会指望其在短期内就可以扭转乾坤。
    客观分析,很多职业经理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大环境,属于“时势造英雄”。经理人和老板对此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而有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取得部分成绩后,甚至会产生“功高震主”的想法,对老板提出种种要求,一旦无法满足,双方可能生隙。
    从薪酬待遇来说,职业经理人往往在这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其薪酬更多体现在绩效和销售提成等方面,市场下滑业绩不达标,企业许诺的高薪往往不能兑现,这也会引发双方的矛盾,导致离职、出走等现象发生。
防止“阵亡”术
    作为空降兵的职业经理人,如果进入企业时间不长就遭遇“阵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企业老板也不愿意看到频繁换将造成企业动荡。老板要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职业经理人要在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哪些避免“阵亡”的办法呢?
双方定位准确
    首先,职业经理人要想清楚企业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平台,自己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正如刘敏在谈到他选择服务企业的标准时表示,关键得看企业是否值得做。这主要看品牌影响力、发展潜力还有政府方面支持等因素。其次,老板也要想清楚,引进职业经理人是要解决企业哪方面的问题。有的职业经理人擅长战略管理,有的擅长策划,有的擅长营销,切不可抱有引进一个职业经理人就可以包治百病的想法。
    抛弃“救星”思想
    很多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最后不欢而散,也是因为老板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抱有“救星”思想。希望高薪引进人才,经理人就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销售难题。
    老板应该客观看待。销售业绩的背后涉及到品牌、产品、价格、商业模式等诸多因素,很多并不是职业经理人能掌控的,老板不能抱有招募到一个经理人就找到企业“救星”的想法,职业经理人也不能以企业“救星”自居。双方合作才能长久。
换位思考
    由于位置角度不同,老板喜欢拿望远镜看问题,但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拿放大镜看问题,矛盾难免。如果职业经理人能够站在老板角度,也用望远镜看问题,矛盾相对会减少。很多经理人责备老板不放权,其实是职业经理人不明白老板既然选择了他,初步只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全面放权,老板是有顾虑的。职业经理人的立足之本不是老板放权,而是构建老板和团队都满意的一种合作关系,并依靠团队业绩说话。老板也需要站在经理人角度思考,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注:本文刊登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