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超疯”现象要探究根源以免重蹈覆辙

作者: ■李富永

    在国家发改委的强力干预下,数月来不停演绎的这场“煤超疯”,似乎被遏制住了继续蹿升的势头,但是否真的被摁住了头永不复辟?难说。反正要想让价格回到起点,是谁都不敢奢望的。
    明明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去产能任务如同泰山压顶,为什么这又黑又脏、人见人烦的煤炭,一不留神就会被它疯狂反扑,黑尘泼面、醍醐灌顶一般警告人们:还没到可以轻视甚至弃置“黑金”的时候。
    目前,对这场“煤超疯”,国家发改委归因为投机炒作。
    9日,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卢延纯指出:“市场上存在着投机炒作的行为,对市场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日,发改委在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山西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汾渭CCI动力煤价格指数存在原始数据来源可疑、数据录入错误、数据代表性不强等问题。
    但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有人投机炒作?这些人投的是什么样的“机”?发改委没说。笔者正在苦思冥想之际,13日的《经济观察报》给出了答案。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主任郝向斌,在参与了发改委对山西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汾渭CCI动力煤价格指数严重失误进行调查后分析说:“在基本面出现阶段性短缺之后,炒作因素在后续的价格上涨过程中的确影响很大。”但“如果将炒作归因于指数的发布机构,恐怕还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事实上,价格可以暴涨的症结在于,国内煤炭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应该说,是基本面决定了供需失衡的性质,贸易结构决定了价格失衡的程度”。
    郝向斌的这番分析,其着重点是要强调煤炭贸易结构中存在问题。“阶段性短缺”的基本面虽然不是其要说的重点,但毕竟将引起市场“超疯”的起因给点出来了。这个起因就是短缺。至于“阶段性”的定语,笔者还不太能理解。姑且按下不表。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次“煤超疯”,你说它是有人推波助澜炒作的结果,那首先是因为出现了风吹草动的前提。借机炒作浑水摸鱼的人固然要究办,但市场为什么会出现短缺,哪怕是阶段性的短缺,其原因也是值得分析查找的。如果鸡蛋不裂缝,苍蝇想叮也没处叮。大多数时候,苍蝇是防不胜防的。比如,假设你在大沙漠里出恭的话,你压根儿不会想到会招来苍蝇。但根据笔者最近了解到的知识,这完全会。所以光怪苍蝇没用。关键要扎紧篱笆搭好蚊帐。
    那么,原本是“严重过剩”的行业,为什么突然会出现供求失衡?
    笔者观察到的现象是,即便产能严重过剩,但并不等于产量也一样严重过剩。实际上,在去产能工作开始前,产量已经谨慎收敛、保持为与需求几乎相当的程度。此时供求关系保持大致的平衡,但随着今年去除2.5亿吨产能工作的开展,本想要去除的过剩产能,不知是否伤到了产量。总之,去掉的产能,不知是正在生产的还是停产的,反正出现了产量不及需求的结果。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这个数字的确很吓人。照这个劲头,不光中国的雾霾无治,就是整个地球,也怕要被熏黑了。
    但是你别急,能力跟出力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今年5月25日的报道,中国煤炭协会会长王显政介绍称,2015年全国产量达37.5亿吨,同年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
    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产量37.5亿吨,这两者之间巨大的落差,是煤炭企业眼盯市场需求之后的智能克制。
    你以为企业都是无头苍蝇吗?你错了!他们精着呢。精到了什么程度?精到了几乎可丁可卯的程度。当然,这个克制也许是在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下实现的。但不管怎样,企业做到了。
    乍看,明明消费量为39.65亿吨,而产量只有37.5亿吨,少了两亿吨,还是不够用啊!企业还是少产了啊!
    但实际没少产。因为还有进口呢。2015年进口具体多少,笔者没查到,但是,根据近一两年的数据,应该在两亿吨左右,估计多也多不到哪里,少也不会少太多。
    也就是说,在2015年全国煤炭市场产销几乎保持精准的平衡。2015年之前也没有出现短缺和价格剧烈波动,甚至像今年这样突出的阶段性短缺,也没听说过。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2016年就不行了?既然产能严重过剩,去掉产能就是,去掉2.5亿吨,还是刚开头,为什么就显得过头了呢?为什么产量就短缺了呢?去产能有没有走偏、变成了去产量?
    即便没有,也有必要探询今年出现“阶段性短缺”的根源,亡羊补牢永葆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