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圳讯】深交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深港通相关技术系统准备就绪,拟于11日下午收市后实施深港通相关技术系统上线,同时要求拟首批开通深港通下港股通业务的参与人于11月20日前完成相关技术系统的上线。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证监会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深交所联合港交所、中国结算于2015年年初开始深港通的准备,2016年5月全面启动业务和技术准备,8月16日联合公告发布后,正式启动市场参与者技术准备,全力推进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至目前,深交所已组织开展了六方联调测试、业务仿真测试、三次全网测试及开通演练,技术运行总体正常,测试结果符合预期,全面验证了深港通业务全市场技术系统、业务流程及与沪港通的共同运行。基于此,深交所联合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决定技术先行上线,于2016年11月11日下午收市后实施深港通相关技术系统上线,同时要求拟首批开通深港通下港股通业务的参与人于11月20日前完成相关技术系统的上线。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12日至9月30日,深圳、上海、香港三地的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开展六方联调测试,内地120家市场参与者(包括95家券商、17家基金公司)积极参加了南向测试。
在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2月5日、2016年4月18日至2016年6月10日前两轮共66个交易日的仿真测试基础上,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9日深交所组织第三轮业务仿真测试,内地128家市场参与者(包括97家券商、25家基金公司)参加了南向测试,现已完成15个交易日的仿真测试,将于11月9日结束。10月22日开始,已连续于周末使用交易生产系统联合组织了三次全网测试及开通演练,至11月6日,共计144家香港市场交易参与人、125家内地市场参与人(包括95家券商、24家基金公司)参加了测试。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类测试包括南向和北向的交易、结算、非交易、公司行为等深港通全部业务场景,并特别验证了港股通证券市调机制(VCM)和港股通证券收市竞价交易时段(CAS)以及与沪港通的共同运行。此外,深交所还完成了深港通交易系统的压力测试和高可用性测试,验证了深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深港通业务的性能、容量指标符合预期,互联线路故障、港交所主中心故障、深交所主中心切换等故障场景下系统运行正常。各类测试结果表明,深港通各相关技术系统、深港通运作流程以及与沪港通的共同运行总体正常,已具备上线条件。
据了解,深交所、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于11月11日完成技术上线后,将于2016年11月12日组织全网测试,全市场模拟深交所、中国结算深港通技术系统先行上线、业务未启动时深市首交易日(港股通非交易日、非结算日)运行场景,确认市场参与各方技术系统可正确运作后,相关技术系统将于11月14日正式上线。同时,拟首批开通深港通下港股通业务的参与人将根据自身技术上线计划和方案,于11月11日或18日收市后实施相关技术系统上线。
【又讯】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兼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主管冯孝忠日前表示,深港通最快于本月内开通,这将增加内地A股纳入全球知名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新兴市场指数机会,也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冯孝忠透露,今年9月至10月,在港获证监会发放牌照的基金公司达41家,远高于去年同期21家,按年上升约95%,且这些获牌公司中仅3家来自香港,这反映内地及国外投资者对深港通的强烈兴趣。
他又指出,深港通对QFII额度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它可帮助内地投资者透过香港接触全球市场,另外,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离岸人民币的流通量有了保证,加大了A股被纳入MSCI的机会。
冯孝忠认为深港通的开通,不会吸引大量资金南下到香港,因为香港可再开放的股票不多,大市值的股票早在沪港通推出时就已开放,加上人民币最近在6.8兑1美元水平徘徊,表现相对稳定,预计内地资金不会大举流入港股。
在分析资金从香港北上到内地的变化时,冯孝忠认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深圳市场兴趣较大,特别是没有QFII额度的投资者,相信在深港通开通初期,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气氛不会太浓,因为深圳股市较多新经济及高增长类股份,市盈率较高,股价波幅较大,派息又不多,对个人投资者吸引力较低。
广州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兼首席研究官袁季表示,深市有三大优势:其一是“新”,即以新兴行业为主;其二是“小”,即大部分企业处于成长期,相比沪市以国企为主,深市约70%是民营企业,因此较为灵活;其三是“美”,即大部分公司业绩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