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赛”给“小地方”带来了什么

作者: ■郑昕

    清晨8点,沉睡一夜的古镇还没有完全苏醒,当灰白马头墙外黛色的群山还有雾气在半山腰环绕时,轰鸣的马达声已经撕开了平缓如镜的金钱河水面。在河边的景观长廊上,人们如同赶集一样拖家带口,等待观看一场摩托艇比赛,排队进场的大人还时不时把孩子架到脖子上,远眺正在练习的选手。
    在陕西山阳县这个被当地人戏称为“秦头楚尾”“朝秦暮楚”的小镇漫川关,日前开赛的中国摩托艇联赛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了自然人文风光外的运动享受。近年来,高规格、高水平赛事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城镇“下沉”,既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也点燃了体育产业的星星之火,催生出体育消费与眼球经济的新契机。
    任俊翰是陕西西安一家体育产业公司的总经理,近两年来,除了到一线城市交流学习,他把更多时间花在了深耕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域体育产业市场上。今年在陕西渭南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在大荔县举行的中国全民休闲皮划艇大赛,乃至在青海德令哈的世界拳击赛邀请赛等高水平赛事中,都能看到他这家公司的身影。
    “相比一线城市体育赛事的激烈竞争,中小城市还是片‘蓝海’。”任俊翰提到,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促进下,不少地方政府把体育提升到很高的重视程度,体育产业迎来了下沉发展的契机。“小城市的人们对于高水平比赛有需求,关键看怎么运作能实现市场和社会的双赢。”
    中国摩托艇联赛创始于2011年,一家北京的体育运营公司与其“联姻”至今。公司企划部总监秦晨告诉记者,在联赛举办之初他们曾谋求落户一线城市,然而这项非奥赛事虽不乏观赏度但影响力有限,近几个赛季在中小城市举办反而获得较好效果。
    “把比赛放在这些地方肯定是投入比较小的。”秦晨说,小城市的各个部门之间相对好协调,不需要太多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是一些刚起步的体育公司有能力涉足的。
    “在未来,摩托艇成为全民休闲健身运动是极有可能的。”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五部副部长、中国摩托艇运动协会秘书长万红军在比赛期间告诉记者,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近日发布,受益的不只是项目,更有赛事举办地的平台。
    “随着国家不断重视体育产业与国民健康,无论是山阳还是全国其他有志于发展全域旅游、体育休闲的地方,未来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他说。
    以山阳县为例,这个陕西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山区县,近年来向旅游、体育等第三产业发力,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像漫川关镇这个百年前曾因水运而兴的古镇,随着“旅游+体育”、“旅游+休闲”等品牌的打造,不仅在陕西省乃至中西部形成了知名度,也不断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回乡。镇长吴鸣介绍说,该镇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359万元,高于官方统计的2015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61元的数字。
    “摩托艇联赛在山阳落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交互平台。通过该平台打造独具山阳特色的形象,把山阳县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推出去,让全社会认识山阳,了解山阳,来到山阳。”山阳县副县长王卫平表示。